成语典故
惊涛骇浪
猛烈的风浪。语本三国魏.王粲〈浮淮赋〉。后亦用“惊涛骇浪”比喻险恶的环境。
-
拼音:
jīng táo hài làng
-
标签:
--
古文
唐·田颖《玉山常文集·海云楼记》(抄本):“人当既静之时;每思及前此所经履之惊涛骇浪;未尝不惕然。”
典故
“惊涛骇浪”原作“惊波骇浪”,出自于三国魏时王粲的〈浮淮赋〉。〈浮淮赋〉内容主要描述军队出征的壮盛场景,其中“凌惊波以高鹜,驰骇浪而赴质”二句的意思是说:出征的战船,凌驾于高起的浪头上,奔驰于汹涌的波涛中,勇往直前地奔赴战场。句中的“惊波”与“骇浪”,就是指极为凶猛激烈的波浪。后来“惊涛骇浪”这句成语就从这裡演变而出,用来形容猛烈的波浪,如宋.陆游〈长风沙〉诗:“江水六月无津涯,惊涛骇浪高吹花。”此外,亦可引申用来比喻险恶的环境,如:“老王的阅历丰富,不知经历多少惊涛骇浪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