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典故
权宜之计
权宜,暂时变通的处置。“权宜之计”指因应某种时机而暂用的计谋。语出《后汉书.卷六六.陈王列传.王允》。
-
拼音:
quán yí zhī jì
-
标签:
--
古文
《后汉书·王允传》:“及在际会;每乏温润之色;杖正持重;不循权宜之计;是以群下不甚附之。”
典故
据《后汉书.卷六六.陈王列传.王允》载,王允为东汉末年的大臣,灵帝时任豫州刺史,参与讨伐黄巾起义军。灵帝死后,董卓引兵进京师,诛杀宦官,废少帝,立献帝,弑太后,自立为太师,掌握了主政大权。当时王允对董卓假意奉承,再加上他本就有的内政才能,于是被任为三公之一的司徒。董卓迁都长安后,王允以貂婵行美人计,策动吕布杀死了董卓。董卓死后,王允一改以前屈己从人的低姿态,完全显露出个性中原有的刚正不阿、嫉恶如仇,史书对他的描述为“性刚疾恶,……每乏温润之色,杖正持重,不循权宜之计”,也因为他为人处事极为严厉,事事循理,不知变通,所以下属都不太亲近他。不久,董卓的旧部李傕等人攻入长安,王允被杀。后来“权宜之计”被用来比喻因应某种时机而暂用的计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