返回

一问三答

成语典故

蠢蠢欲动

像虫子一样扭曲著身躯欲有所行动。比喻人意图为害作乱。语本《左传.昭公二十四年》。 △“跃跃欲试”

古文

南朝·宋·刘敬叔《异苑·句容水脉》:“掘得一黑物;无有首尾;形如数百斛舡;长数十丈;蠢蠢而动。”

典故

“蠢蠢”是动乱不安的意思,在《左传.昭公二十四年》中记载,郑定公出访晋国,子大叔随行相礼,会见晋卿范献子。因为前年四月周景王驾崩,为了争夺王位,王室大乱,最后才由晋国出面平乱,立了周敬王。面对动盪不安的中原局势,范献子感到忧心忡忡,就问子大叔道︰“我们对王室应该怎么办呢?”子大叔回答︰“我这老头子,对于自己的国家都不关心了,哪还管得著王室!不过王室的安危,的确和我们每个人息息相关。现在王室蠢蠢不安,像我们这种小国确实感到十分害怕。至于大国的忧虑,我们又怎么能知道呢?还是请您及早考虑考虑吧。毕竟王室不得安宁,可说是晋国的耻辱啊!”范献子听了,便找韩宣子商量,决定明年召集诸侯开会。后来“蠢蠢欲动”这句成语就从这裡演变而出,用来比喻人意图为害作乱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