返回

一问三答

成语典故

顾此失彼

注意这个,却忽略了那个。谓作战时不能全面防守。语本《隋书.卷五七.薛道衡列传》。后多用“顾此失彼”指做事时不能全面兼顾。 △“捉襟见肘”

古文

明·冯梦龙《东周列国志》七十六回:“……分军为三:一军攻麦城;一军攻纪南城;大王率大军直捣郢都彼疾雷不及掩耳;顾此失彼;工城若破;郢不守矣。”

典故

“顾此失彼”原作“守此失彼”。薛道衡(西元540∼609),字玄卿,隋河东汾阴人,历仕北齐、北周、隋王朝。与李德林、卢思道齐名,为当时文坛领袖。后因论时政,及隋炀帝妒其文才,被杀。隋文帝开皇八年,薛道衡被任命为淮南道行台尚书吏部郎,兼掌文翰,随从晋王杨广、宰相高熲出兵伐陈。高熲曾问薛道衡此次征战是否能成功,薛道衡举出了四个理由,说明此战必胜。其中的第四个,薛道衡认为隋朝因行王道而强大,陈朝则因无德而显得弱小。而且陈的军队不超过十万人,以其西起巫峡、东至沧海的地势而言,如果军队分散则显得孤立而力量单薄;若是军队全部聚集于一处,则会防守住这裡,却失去了其他的地方,无法全面防守。后来“顾此失彼”这句成语,就从这裡演变而出,指作战时不能全面兼顾;亦用来指做事时不能全面兼顾。出现“顾此失彼”的书证如明.朱之瑜《朱舜水集.卷八.书简五.答奥村德辉书九首之四》:“特以不佞年垂八十,精力日衰,记性日拙,事多遗忘,顾此失彼,岂是行此大礼之时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