返回

一问三答

成语典故

党同伐异

结合同党,攻击异己。原指学术上派别之间的斗争。语出《后汉书.卷六七.党锢列传.序》。后用“党同伐异”泛指一切团体之间的斗争。 △“结党营私”

古文

《后汉书·党锢列传序》:“自武帝以后;崇尚儒学;怀经协术;所在雾会。至有石渠分争之论;党同伐异之说;守文之徒;盛于时矣。”

典故

“党同伐异”意思是结合同党,攻击异己,原指学术上派别之间的斗争。汉初採黄老治术,主张无为和崇尚自然等政治思想,但自汉武帝刘彻执政后,採纳董仲舒“罢黜百家、独尊儒术”的主张,一时间儒学兴盛起来,学者经常聚集讨论,以致宣帝时召集诸儒在石渠阁讲论六艺。在评议《公羊》、《穀梁》时产生分歧,引发争论,以致有“党同伐异之说”。也就是观点相同的人结为同党,攻击观点和自己不同的。后来“党同伐异”演变为成语,用来泛指一切团体之间的斗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