返回

一问三答

成语典故

同病相怜

有同样不幸遭遇的人互相同情。语出汉.赵晔《吴越春秋.阖闾内传》。 △“同忧相救”、“物伤其类”

古文

《吴越春秋·阖闾传》:“子不闻河上歌乎?同病相怜;同忧相救。”

典故

《吴越春秋》这本书,记载了春秋时吴、越两国的历史。伍子胥原为楚国大臣,楚王听信谗言杀害其父兄,伍子胥因而逃到吴国,受到吴王阖闾的重用。后来楚国的白喜也因其祖父被谗言所陷,遭平王杀害,而投奔到吴国。伍子胥向吴王引见他,使他也同样受到阖闾的重用,并常与之商讨国事。吴国的另一大臣被离相当不解,便问伍子胥说:“您为何初见白喜就如此信任他?”伍子胥回答:“这是因为我的遭遇和白喜一样。你应该听过〈河上歌〉吧?裡面有一段歌词说:‘同病相怜,同忧相救。’就好像受惊的群鸟,聚集而飞;受阻的流水,回旋聚合。我这样是同病相怜。有谁不会因思念故乡,而更同情和自己有类似遭遇的同乡呢?”“同病相怜”就是直接摘自此处的一个成语,被用来指有同样不幸遭遇的人互相同情。